[分享]吃糖是不健康的

您心情好嗎?任何哈拉話題,皆歡迎於此區分享留言
回覆文章
阿志
高級會員
高級會員
文章: 6682
註冊時間: 2004-06-18 6:07 PM
聯繫:

[分享]吃糖是不健康的

文章 阿志 » 2016-05-02 3:25 PM

https://www.twreporter.org/a/sugar-tax-uk

國際時事星期二》
搶救健康大作戰:英國開徵含「糖」飲料稅
文/楊芬瑩 插畫 /黃禹禛
2016.4.26
肥胖人口傲視歐洲的英國,政府日前宣布開徵「含糖飲料」稅(Sugary Soft Drinks Tax),除了想改善國民健康,更期望能降低健保成本。世界衛生組織(WHO)也多次表達支持,並呼籲更多國家跟進。
立法限制食品「添加糖」的作法看來新穎,從公衛角度來看,卻是姍姍來遲的正義。早在半個世紀前,就有一派科學家主張,人工提煉糖與糖果,會導致上癮、肥胖、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等嚴重健康威脅,應該嚴格限制、甚至禁止。可惜這種主張在當時政治不正確,遭貶抑為偽科學,也讓全球肥胖問題持續惡化半個世紀。(註 1)
世界上仍有 7 億 9,500 萬飢餓人口,饑荒問題還沒解決,肥胖問題幾乎要追上,成為全球最嚴重健康威脅,平均每 3 人就有一個超重,肥胖總人口突破 6 億 400 萬,糖尿病患數達 4 億 2,200 萬。奇怪的是,倡導低脂飲食多年的西方國家,變胖速度尤其驚人。(註 2)
以英國來說,1983 年政府宣導低脂飲食時,過重(overweight)人口比例不到 4 成,如今逼近 6 成 2;1993 年到 2014 年間,肥胖人口比例更從 14.9% 跳升到 25.6%,其中各年齡層孩子的過重比例都增加了 5%。
官方估計,相關健保(NHS)因人們肥胖衍生的醫療支出,每年達 50 億英鎊(約新台幣 2,300 億元)。若英國人繼續胖下去,加上勞動力等間接損失,每年國家得付出 270 億英鎊(約新台幣 1.2 兆元)的代價。肥胖反成為拚經濟最大的威脅。

面對愈來愈嚴重的肥胖問題,英國預計 2018 年 4 月正式開徵含糖飲料稅(以下簡稱「糖飲稅」)。糖飲稅是在 20% 營業稅的基礎上,針對每 100 毫升含糖超過 5 克的飲料,每公升加徵 18 便士;若 100 毫升含糖超過 8 克,稅率提高到每公升 24 便士,換算之後為每公升分別多收新台幣 8 元、或 11 元。
5 歲孩子一年吃的糖,幾乎超過自己的體重
100 毫升含糖 5 克就要課稅,幾乎所有飲品都逃不掉。
以便利商店架上紙盒裝飲料來說,只有低糖綠茶、無糖茶品或黑咖啡沒超標,一般汽水、養樂多、紅綠茶、奶茶、運動飲料、咖啡飲品,都超標 2 倍以上。(註 3)
一旦開徵糖飲稅,英國估計每年可收到 5.2 億(約新台幣 240 億元)的稅金,相當於另類的健康捐,專款專用補助 1,600 所學校的健康早餐、中學課後輔導、以及運動計畫經費。最重要的是,英國政府要逼飲料製造商,面對含糖飲料所造成的健康後果。
英國財務大臣奧斯本(George Osborne)3 月中發表年度預算演說時,強調飲料健康捐,是著眼下一代的健康。他說,英國 5 歲孩子一年吃的糖,幾乎超過自己的體重。專家也警告,下個世代的男孩有半數、女孩有 7 成,不是肥胖就是過重,而且肥胖會讓人生病。
「兒童肥胖最大原因之一,就是含糖飲料,一罐可樂通常加了 9 茶匙的糖,有些飲料甚至加了 13 匙糖,一罐就超過每日建議食用量的 2 倍!」

1顆方糖=4克糖。WHO建議,人工添加糖(added sugar)最好能低於每日飲食總卡路里數的5%。一般成人每日攝取2,000大卡,5%即100大卡,一克糖約4卡,換算為25克糖、6茶匙、或6顆方糖。(註四、註五)完整圖表
飲料造成肥胖、糖尿病,也腐蝕兒童牙齒。英國有牙醫一天可以拔到上百顆蛀牙。5 歲以下孩子三分之一蛀牙,8 歲孩子一半蛀牙,蛀到必須拔牙的病例,每年增加 3%,2 歲寶寶拔光乳齒的情況時有所聞。
含糖飲料健康捐:名廚奧力佛的臨門一腳
英國人吃的(人工添加)糖,佔每日總熱量 12%~15%,超過建議用量的一倍以上,超過 3 成來自飲料與果汁,這種飲食傾向,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過去三、四十年,無孔不入的廣告促銷,越來越便宜、大份量、且隨手可得的商品,改變了英國飲食文化。
糖吃多了,不就多運動消耗掉就好了嗎?但越來越多科學證據顯示,吃糖會增加許多疾病風險。英國公共衛生署因此提出《減糖政策白皮書》,要求官員更積極「減糖」,建議措施包括:
管制飲料廣告,尤其禁止針對兒童的行銷活動;
設法提高食品 1~2 成價格;
從雜貨鋪、餐廳、快餐店、咖啡輕食⋯⋯整個食品產業鏈,改變甜度配方;
從公家採購、食品通路下手,加速健康飲食教育;
衛教宣傳,提供民眾實際的「減糖」方法。
這份白皮書在 2015 年 10 月發表後,保守黨政府態度猶豫,首相卡麥隆(David Cameron)與閣員都默不作聲。不到一週時間,英國飲料協會 (British Soft Drinks Association, BSDA)發動一波波反面宣傳。
BSDA 先是提醒大家,飲料業產值規模 110 億英鎊,雇用 34 萬勞工,每年發出 56 億英鎊工資,對國家經濟貢獻巨大。接著反批,飲料糖分的健康影響被誇大,而且課稅根本沒用,墨西哥糖飲稅,僅讓消費者每日減少 6.2 卡路里,丹麥則臨時喊「卡」,以免衝擊稅收與國家經濟。
龐大的商業利益,讓政府高層遲遲沒有動靜,逼得民間團體不得不積極起來,以「打擊肥胖」之名,聯手推出一個個減糖行動,吸引民眾注意來向政府施壓。(註 6)
長年關注學童飲食的名廚傑米・奧利佛(Jamie Oliver)也不落人後,先找來一群孩子拍攝影片,提醒首相要為下一代負責,11 月底還發表公開信,提出打擊兒童肥胖的行動方案,要求政府從加稅、規範飲料含糖量、食品標示、學校餐食減糖、營養教育、禁止垃圾食物廣告、家長輔導等措施,設法降低食品含糖量。
今年 1 月,英國健保局也忍不住表態,宣布會在醫院開徵「糖水稅」,院內販賣機、咖啡簡餐廳販售的飲料零食,含糖量超標就課稅,宣稱每年要收 4,000 萬英鎊(約新台幣 18.5 億元),用來改善 130 萬醫護人員健康,目標於 2020 年將高糖分食品趕出全英國的醫院。健保局並槍口對內,要政府負起責任,讓民眾擺脫嗜糖習慣。

糖飲稅消息一發布,飲料商股價大跌,憤怒的業者抱怨,課稅減不了糖,只會砍掉工作機會;可口可樂等大廠放話,要告政府「歧視」,因為果汁等其他含糖食品,甜度更高卻未納入課稅範圍。
抗「糖」一直是不少國家思考的政策方向,牽動各種政治與經濟的角力。
食品健康捐:芬蘭最早、匈牙利最全面
肥胖人口約 2 成的芬蘭,是最早課糖稅的國家,1940 年開徵範圍包括檸檬汁、加味水、果汁、蔬果汁風味飲料,但不包括牛奶,稅率每公升 0.22 歐元(約新台幣 8 元),每年稅收約 1 億 4,700 萬歐元(約新台幣 68 億元)。
糖稅甚至擴及糖果、零食與冰淇淋,但芬蘭在 2000 年一度取消,2011 年又恢復課徵,稅率每公斤 0.95 歐元(約新台幣 35 元),每年幫國庫增加 1 億 900 萬歐元稅收。不過,食品商後來控告政府歧視,歐盟法院判決芬蘭敗訴,冰淇淋與糖果稅將於 2017 年取消(英國飲料商也想透過類似訴訟反制糖飲稅)。
多數開徵食品健康捐的國家,如法國(2012)、墨西哥(2013)、美國加州柏克萊市(2014)、智利(2015)等,都跟英國一樣只處理含糖飲料,差別就是開徵的甜度、是否包括果汁、甜味劑飲料。唯一的例外是匈牙利,也是 WHO 推銷的成功典範。(註 7)
匈牙利肥胖人口比例 31.5%,歐洲排名第一,政府 2011 年開始管制加工食品的成分含量,一口氣將糖、鹽分、油脂、咖啡因,通通納入超標課稅範圍,35%~40% 食品都要多繳稅,因此在 4 年內,增加 2 億 1,900 萬美元(約新台幣 70 億元)的稅金。
健康 vs. 經濟 如何兼顧?
從各國對糖課稅的結果看來,民眾改變了採買習慣,不健康食品銷售量確實下滑,也迫使廠商推出更健康的食品,就像市面上許多低鹽、低脂、無咖啡因的產品。
但健康捐也有很殘酷的一面,稅太重無異於殺雞取卵。像是匈牙利原本營業稅高達 27%,稅負增加後,業者可能沒錢研發新產品,惡性循環的結果,就是關廠倒閉。匈牙利課徵糖稅至今,已經有 1,000 個食品業勞工失業。
墨西哥糖飲稅開徵一年,民眾平均飲用量減少 6%,飲料銷售下滑 2.5%,同時也造成 1,700 人失業。另有研究顯示,飲料、甜食價格提高後,可能會讓經濟條件差的人,選擇「更便宜、而非更健康」的食品。
當國民健康無法兼顧經濟成長,我們該為健康犧牲經濟?還是為經濟犧牲健康?該怎麼選擇才正確?瑞士信貸(Credit Suisse)2013 年發表的報告《全球糖份攝取研究》,從投資者角度出發,給了一個答案。

報告引用詳盡的臨床統計與研究,認為各國要控制肥胖相關疾病醫療花費,就必須降低民眾的糖攝取量。
儘管開徵健康捐無法解決所有問題,各國成效也不一樣,報告仍認為,課稅會是最有效方法,而且稅率不能太低,估計每加 10% 的糖稅,就能壓低銷量 8%~10%,若能提供消費者其他選擇,效果會更加明顯。(註 8)
那些油脂的害處,其實來自「糖」⋯⋯
同樣是吃糖引起的肥胖問題,英國人其實更加冤枉!早在半個世紀以前,英國營養學家亞丁(John Yudkin)就疾呼,遠離甜食、含糖飲料,甚至應該禁止吃糖,無奈政府不願意採信,推行錯誤營養政策,讓英國人多受害超過 30 年。
現代營養學的發展,在二戰結束後才開始,那個時候沒什麼胖子,但是越來越多人有心血管疾病。美國第 34 任總統艾森豪(Dwight Eisenhower)1955 年就在任內發病,因為急性冠心症接受手術,嚇壞了全國上下。
手術後,醫生公開說明總統病情,建議民眾少抽煙、少吃油脂與膽固醇。當時的人相信,油脂含有膽固醇,吃油就會增加體內膽固醇,道理並不複雜。此外,美國生理生化學家吉斯(Ancel Keys)1953 年發表一份跨國飲食習慣研究,也斷言心血管疾病,必定跟油膩飲食有關。
吉斯的研究,雖說目標探討飲食習慣與疾病的關係,實際上只考慮油脂一類,完全排除醣類、肉類、蔬果等其他食物的影響,許多科學家都批評,研究不夠嚴謹。不過在那之前,沒人完成過跨國研究,吉斯因此聲名大噪,登上《時代雜誌》封面,也為自己爭取到豐厚研究經費。
吉斯 1958 年展開三階段長達 45 年的「7 國研究」(Seven Countries Study),追蹤美國、義大利、希臘、南斯拉夫、芬蘭、荷蘭與日本等國 1 萬 2,763 個中年男性的健康資料。在那個沒有電腦幫忙統計的年代,吉斯團隊完全靠人工分析,1970 年出版 211 頁的專著《七國調查》。
他宣稱,7 個國家的資料證實,心血管疾病的肇因,就是飽和脂肪,一如他原先的觀察。儘管外界多有質疑,沒人能提出比「7 國」更有份量的資料,吉斯的理論,於是很快成為營養學研究的主流,加上追隨者的後續研究,心血管疾病在美國,從此與動物油脂畫上等號。
美國政府 1980 年發布第一份《美國人膳食指南》,就根據吉斯的主張,建議國人避免吃太多肉、飽和脂肪、膽固醇;之後心臟協會(AHA)也針對預防心臟病,提出首份《膳食指南》,同樣建議大眾採行低脂飲食。
「低脂」觀念,從此影響千千萬萬美國人,其他想要超英趕美的國家也很快跟進,蔚為世界風潮,台灣人也非常熟悉,像是動物油等飽和脂肪的攝取,要低於總熱量一成;儘量以不飽和脂肪、碳水化合物取代;雞蛋有很多膽固醇,一天不能超過一顆等飲食規則。
低脂飲食越吃越胖
不過,前述英國營養學家亞丁(John Yudkin)並不認同低脂飲食能改善心血管疾病。他本身就是執業醫師,從臨床角度與自己的研究來看,威脅人類健康的應該是糖、而不是油脂。
一方面,人類吃肉的歷史比吃碳水化合物的時間長很多,300 年前才開始吃糖;一方面,二戰後西方真正改變的飲食習慣,糖的攝取量比戰前高出 20 多倍。亞丁不排除,油脂可能也有影響,但實驗與臨床證據讓他堅信:
「糖這種讓人上癮的添加物,就我們所知道的事情,只要有一小部分內容公開出去,應該就很快會被民眾要求禁止吧。」
然而,亞丁的研究結果,營養學界並不待見,吉斯的攻擊尤其猛烈,亞丁 1972 年發表的研究專書《純白卻致命》(Pure, White and Deadly),希望對大眾提出警告,卻被譏為科幻小說。
在權威帶頭打壓下,亞丁逐漸被邊緣化,只因不合主流思想,他遭學界徹底否定。學術期刊拒絕刊登他的研究報告,學術研討會不歡迎他參加,連他一手創建營養學系的伊麗莎白女王學院(Queen Elizabeth College),都撤銷他退休後繼續使用實驗設備的權利,其他原本支持亞丁的科學家,也逐漸轉身離去。

健康飲食該減油、還是減糖?半個世紀前的營養學派之爭。
生前處境孤寂的亞丁,過世後才有機會平反名聲。因為越來越多新生代的研究,印證他的論點正確。近年極力宣導以「低糖」取代「低脂」飲食的指標人物──美國內分泌學教授、小兒科醫師魯斯提(Robert H. Lustig),得知亞丁的研究與遭遇後,非常難過地說:
「亞丁⋯⋯他們(吉斯與其信徒)那樣嚴厲的打壓,傷害他的程度,讓其他人都不敢表明相同立場。」(註 9)
反觀主導美國營養學發展多年的吉斯,他的理論後來被證明禁不起現實檢驗,低脂飲食讓美國人加速肥胖、心血管疾病繼續惡化、糖尿病爆增到失控的地步。
於是開始有人重新檢驗吉斯當年的 7 國研究,赫然發現諸多嚴重瑕疵,最為人詬病的包括:
吉斯原本蒐集到 22 個國家的數據,卻挑出能符合自己理論的 6 個國家,且從未說明篩選的理由。
他剔除了 3 組重要的反例:荷蘭與挪威食用大量油脂,心血管疾病致死率卻低於平均;而飲食習慣相對清淡的智利,心血管疾病卻非常驚人。
對於醣(糖)類與心臟病的明顯關連性,他僅粗暴解釋為:甜食總是伴隨許多飽和油脂。(註 10)
吃糖傷肝、傷腎也傷心
進一步檢討 22 國數據後,學者甚至無法確認,高油份飲食與心血管疾病之間的關連性。
不光如此,全球流行低脂飲食這 30 多年,食品加工業者以人造植物油取代動物油,添加更多糖分彌補香味不足的問題。前者即反式脂肪,對心血管傷害更大;後者讓民眾越吃越甜,越來越多人染上肥胖、代謝症候群、糖尿病、或中風。(註 11)
另一方面,科學家後來也發現,膽固醇不全然是壞的,油脂裡的膽固醇消化後,未必會在血管造成堆積,像是膽固醇含量很高的雞蛋,消化後能增加有益健康的高密度膽固醇(HDL),清理血管堆積的低密度膽固醇(LDL)。
反而是特定碳水化合物──如酒精、蔗糖、果糖等,濃度太高的時候,會干擾正常內分泌,像是造成胰島素抗性(insulin resistance)、瘦體素抗性(Leptin Resistance),讓身體無法自然調節進食,缺乏飽足感、持續進食導致高血糖、高血脂、脂肪肝等代謝問題。(註 12)
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國家心肺與血液研究院(National Heart, Lung, and Blood Institute, NHLBI)後來分別針對油脂、精緻糖對於癌症與心血管疾病等疾病的大規模研究,結果顯示,油脂不會增加疾病風險,但精緻糖會大幅增加罹病風險。
遲來 44 年的正義
糖對於健康的威脅,影響所有年齡層,包括 6 個月大嬰兒、2 歲幼兒都無法倖免。種種事實都證明,吉斯當年的理論⋯⋯錯了!35 年前,為了打擊心血管疾病,所制定的營養建議⋯⋯也錯了!連指責肥胖的人意志不堅⋯⋯都錯了,因為「好吃懶做」,很可能只是內分泌失常的結果。
2015 年美國最新發布的飲食指南《2015-2020 Dietary Guide》已經移除膽固醇、油脂類食物限制,同時新加上添加糖(added sugars)的食用限制,這其實就是亞丁希望看到的,可惜整整晚了 44 年。
過去限制油脂不得超過總卡路里的 10%,如今成為糖的限制,換算每日不應超過 50g、約 12 茶(平)匙、或是 12 顆方糖。不過,WHO 希望民眾,能將添加糖用量,再減一半,每天不超過 25g、6 茶匙、或 6 顆方糖。
這代表市面上正常甜度的飲料通通不合格,更何況,幾乎所有加工食物都有放糖,如香腸、優格、蛋糕、餅乾、布丁、冰淇淋、醬油、味醂、番茄醬、即時湯料⋯⋯,平日不喝飲料的人,也可能因此吃下超標的糖。
台灣人吃糖「超英趕美」
若根據農委會的糧食供需統計,台灣人每年消耗 25.8 公斤的糖,換算平均每天吃下 71 公克的糖,佔總熱量 14.2%,已經追上英國平均水準,換句話說,我們每年也吃下「一個小男孩重量」的糖,美國人則每天吃下大約 75 公克的糖。
這些糖 9 成依賴進口,國貿局統計資料顯示,1989 年全年進口糖 37 萬 6,723 公噸,2015 年增加到 82 萬 4,296 公噸,27 年間增加 178.8%。含糖飲料則由 2 萬 3,288 公噸,增加到 3 萬 6,995 公噸,27 年間增加 58%。(註 13)
無怪乎我國肥胖人口增加快速,成年男性 51%、女性 36.2% 過重,而且 436 萬人血壓過高、432 萬人血脂超標、238 萬人血糖過高;高糖尿病盛行率 12.4%,癌症、心血管疾病、中風高居前三大死亡原因。

1998~2012 年受檢者體脂肪過高比例之長期趨勢參考值。資料來源:美兆集團2013趨勢報告。
對於添加糖的健康傷害,衛生福利部還沒有明確立場,《每日飲食指南手冊》、《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》也未列出建議限制。然若任憑民眾自主管理,在食品廠不願意自主減糖的情況下,國人肥胖與相關疾病,恐怕將持續惡化。(註 14)
肥胖、心臟病、高血壓、糖尿病這些困擾全球慢性病,過去 30 多年因為錯誤的營養政策,讓更多成人付出健康、甚至生命的代價,兒童、青少年也因為父母的錯誤觀念深受其害。
若能借鏡歐美,以公共衛生的角度,嚴肅面對不健康飲食習慣,協助民眾自主管理,輔導廠商研發更健康的產品,台灣也可扭轉錯誤飲食習慣,邁向更健康的未來。
註釋:

1. 人工添加糖對健康影響的討論,近年最常被提起的美國內分泌學教授、小兒科醫師魯斯提(Robert H. Lustig)2009 年的演說〈糖:苦澀的真相〉,上傳 YouTube 至今點閱數超過 630 萬,有興趣者亦可參考演說逐字稿、投影片檔案、人工添加糖的上癮機制說明。
2. WHO 的肥胖定義,是指「身體質量指數」(BMI)超過 30 的人。
3. 英國政府還未公布「糖飲稅」的施行細則,初步方案分 2 種稅率:100 毫升含糖量超過 5 克、100 毫升含糖量超過 8 克,前者像是芬達、雪碧、茶飲、運動飲料等;後者則包括:可樂、沙士、能量飲料、養樂多等等,但是不包含果汁。
4. 圖表列入糖分調查的常見飲料、食品包括:可口可樂、黑松沙士、光泉低糖豆漿、飲冰室烏龍奶茶、味全亞當養樂多、減熱量養樂多、統一圓之味葡萄汁、波蜜一日蔬果紫色蔬果汁 、星巴客焦糖咖啡冰星樂 、舒跑運動飲料、波密果菜汁、台灣蜂蜜啤酒、亨氏番茄醬、史雲生高湯、黑橋牌香腸、玉臻食品半熟乳酪蛋糕、福樂低脂優格、哈根達冰淇淋巧克力。
5. 酒精類飲料並未標示成分含量,許多調酒、果實酒、汽泡酒都非常甜,卻未標示實際含糖量。除了飲料,加工食品包括肉類,含糖量也很驚人,完全不喝飲料的人,也可能因此吃下大量的添加糖份。
6. 英國民間打擊肥胖的減糖倡議,可參考以下網站:
剋糖行動 Action on Sugar
傑米奧利佛打擊兒童肥胖行動計畫
一月做好事
聰明吃糖衛教網
7. 墨西哥也對高熱量 -- 每 100 公克熱量超過 275 大卡 -- 的食品加課 8%稅,糖飲與高熱量食品稅收,皆併入一般財政收入,而非專款專用於特定健康計畫。詳細全球國家的加工食品成分管制健康捐資訊:
The Economic Tools of Nourishing Framework
Health-related taxed on foods and beverages
8. 《Suger Consumption at a crossroads》指出,雖然科學尚未完全證實,高糖飲食與肥胖、甜食上癮、糖尿病等疾病的關聯,或是證實果糖對於身體的危害性,但從醫學臨床統計、治療成本等資料來看,要解決全球肥胖問題,必須降低糖的食用量。
9. 亞丁發表 《Purely, White and Deadly》的同一年,美國心臟科醫師阿特金斯(Robert Atkins)發表「低碳水化合物減肥法」(Atkins’ Diet),也就是俗稱的吃肉減肥法。這種嚴格限制碳水化合物(不限制油脂)的減肥方法雖然有效,且後來證明能夠有效控制糖尿病,卻因為背離主流,很長時間被貶抑為不正經的旁門左道,營養學界至今堅持,吃肉減肥法會危害健康。
10. 吉斯 1953 年發表的論文,提出 6 國數據(下圖右)證明,飲食中油脂比例越高,冠狀動脈硬化(Coronary artery disease, CAD)致死病例愈多。但是,當年他其實取得了 22 個國家的資料(下圖左),且不乏相反例證。

11. 有些看法認為,美國人攝取太多果糖的原因,跟美國總統尼克森的糧食政策有關,當年他為了競選連任,希望透過穩定糧食價格,證明自己的執政能力,日本科學家高崎(Y.Takasaki)成功研發出高果糖糖漿(HFCS)的萃取技術後,甜味超越砂糖且生產成本低廉,正可壓制持續高漲的蔗糖價格,於是修法開放 HFCS 添加於食物,直接導致美國人越吃越甜的飲食習慣。
12. 一般蔗糖成分包括 50%葡萄糖、50%果糖,所以砂糖吃多了,等於攝取了一半量的果糖。
瘦體素抗性對身體的影響,可參考影片 What Causes Leptin Resistance? — Stephan Guyenet, Ph.D.。胰島素抗性對身體的影響,可參考影片 Understanding Insulin Resistance and What You Can Do About It。
13. 進口糖包括我國關稅稅則 17 章 5 大類產品,包括植物煉製的固體糖、乳糖、葡萄糖、果糖、焦糖、精練糖蜜、不含可可成分的糖果等等;含糖飲料則包括稅則 2201、2202 不含酒精成分的飲料,但未納入果汁與果菜汁。
14. 《報導者》致電統一企業、波蜜果菜汁製造商久津企業,詢問兩家公司的低糖飲料產品比例、以及是否考慮降低飲料糖分、果糖的使用?
統一集團公共事務部經理涂中正表示,公司飲料已不使用果糖,而是添加砂糖,至於甜份的調整,還是要看消費者的口味喜好,若低糖產品銷量增加,自然會推出更多低糖產品。
久津企業則表示,不方便就相關議題發表意見。
| 楊芬瑩 |
事情弄清楚需要時間,請大家等等!不好意思~ 喵~ (sandra.f.y.yang@twreporter.org)

可趴熊
正式會員
正式會員
文章: 282
註冊時間: 2015-02-23 2:04 AM
聯繫:

文章 可趴熊 » 2016-05-02 7:08 PM

哈哈...說到最後還有糖呀

回覆文章

誰在線上

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:沒有註冊會員